10月16日,“百年南开化学大讲堂暨新能源卓越讲座——‘双碳’战略的挑战”,在八里台校区天南楼A座报告厅成功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杨学明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孙世刚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张锦教授出席并分别做报告,化学学院副院长郭东升主持了本次学术交流讲座,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副校长陈军为讲座嘉宾颁发了“百年南开化学大讲堂主讲人”证书牌和“新能源-卓越讲座”荣誉证书,化学学院师生代表参加了本次活动。
杨学明院士带来了以《化学反应的量子特性》为题的报告。报告聚焦化学反应的量子特性,详细介绍了分子振动态反应机理的研究、几何相位效应的实验证明。在报告中,杨院士对氟与氢气的反应进行了细致深入地研究,理论结合实验验证了氟氢化反应明显的隧穿效应,并且对其机理进行了严密的探讨,化学反应的研究进入量子尺度,对化学学科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杨学明院士关于几何相位效应的工作是开创性的,实验证明了几何相位效应的正确性,同时也给出了理论计算的对比,令人信服。
孙世刚院士带来了以《电化学能源的挑战和新一轮创新发展机遇》为题的讲座,由浅入深、详尽全面地分析了电化学能源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在报告中,孙院士从我国的能源结构、国家的能源战略、电化学能源在高新技术、智慧农业、生物医学等领域扮演的重要角色说明了电化学能源的科学前沿地位,并分析了目前电化学能源体系的复杂性与挑战性,提出电化学能源需要需要向“高能源密度、高功率密度、高安全性、长循环寿命”的方向发展。为实现电化学能源的“三高一长”,孙院士指出应加强电化学能源的基础研究、超越传统的电化学能源体系、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全面解决材料、界面、传输、系统四大关键问题。
张锦院士带来了以《烯碳纤维的控制制备与应用探索》为题的报告,通过“小尺寸石墨烯的微波法可控制备及其应用、芳纶Ⅲ复合纤维、改性纳米管纤维”三个事例,分享了是如何架起烯碳材料从微观到宏观结构的桥梁、如何实现烯碳材料优异性能从微观到宏观的选择、如何实现烯碳材料优异性能向复合体系的高效传递的。报告会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南开大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是教育部首批“新工科”专业,是针对国家新能源领域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及响应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培养工程。该特色专业是南开大学新百年为打造“新工科”而创立,开设面向低碳能源和2060“碳中和”目标的可再生能源发电、电化学能源、大规模储能、智能电网、清洁能源环境、智慧能源、能源经济与社会及政策和安全等相关专业理论课和实验课,通过应用理科向工科延伸实现理工交叉融合。新能源特色班于2019年9月正式招生,该专业实行拔尖培养,注重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等特色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在新能源领域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宽厚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助力国家绿色发展和“碳中和”战略。
“百年南开化学大讲堂”是南开大学化学学科创建100周年系列重要纪念活动之一。讲堂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模式,邀请国内外化学学科知名学者和优秀校友,开展高水平学术讲座,拓宽学术视野,推进人才交流与学术合作,促进学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