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能源材料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开大学) Key Laboratory of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Chemistry, Ministry of Education (Nankai University)

实验室概况Lab Overview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验室概况  |  实验室简介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4号

实验室介绍


针对上世纪七十年代爆发的世界能源危机,南开大学在申泮文(中国科学院院士)、李赫咺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带领下,在国内较早开展新能源材料等学科前沿研究。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研制出我国第一支镍氢电池样品,发展了金属氢化物化学,发明了“直接法合成ZSM-5分子筛”。1987年,在张允什教授带领下,首批进入国家863高新技术研究计划并承担高能电池的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开发。1992年,经国家教育部(原国家教委)批准成立我国高校第一个新能源材料化学研究所,1997年成立新催化材料科学研究所,从事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及新能源材料化学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2007年成立能源材料化学天津市重点实验室,对新能源材料、新催化材料、高能化学电源等进行研究开发。

“先进能源材料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20091224日经教育部批准立项建设,2010417日通过教育部建设计划论证,20111218日通过教育部验收并正式运行。2023年通过教育部评估,结果为优秀。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冯守华教授于2011年至2024年担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实验室现任学术委员会主任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华大学朱美芳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副校长陈军教授于2011年至2024年担任实验室主任,实验室现任主任为李兰冬教授。

实验室依托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两个国家“双一流”学科,拥有理学(化学)和工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以国家能源重大需求为牵引,围绕国家碳中和战略目标,以能源-材料-化学-环境-经济-人工智能等多学科的交叉重大问题为抓手,以创造新物质和追求原子经济性为推动,开展高效、清洁、低成本与长寿命转化与储存的创新科学研究与开发,设立光电材料化学、电池材料化学、能源材料化学、AI能源材料四个研究方向,聚焦新材料、新概念、新机制,推动成果应用转化,为实现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做出贡献。

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30人,包含固定研究人员26人、技术人员3人、期刊编辑1人。固定研究人员全部具有高级职称(正高职21人、副高职5人)。成员包含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国家杰青5人、国家四青人才8人。

5年来,实验室积极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等科研项目340余项(合同经费5.72亿元)。经过积累,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级高等教育(本科生)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国家级高等教育(研究生)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第二十四届中国专利优秀奖、天津市自然科学等奖、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天津市自然科学一等奖、天津市技术发明一等奖等奖励30余项